原创 走南闯北的社长 行业研习 收录于话题#生命故事18#社会工作1
社长说
社工机构有点变成了劳务派遣中介,而岗位社工既受社工机构的约束,要交各种专业材料和行政材料,比一般劳务派遣麻烦,但又不一定像一般劳务派遣人员那样可以享受用人单位的福利。
1 我也留下来了
为数不多的读者可能发现,近期我发在“行业研习”上的文章,最后的署名已经从“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改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社工部”。
为数不多的读者可能记得,一年前我写了一篇关于本科和硕士同学从事社工行业的故事。写的当时,我也面临未来的摇摆,不知道能否考博上岸?上去了,会不会像赌博式的读?下来了,不知道会遭遇什么骨感现实。
修习社会工作专业多年,“社会工作”这个词,从一开始,像是我的灵魂缪斯一样吸引我去探询自己、他人和社会;到中途,一些事情像是好几巴掌将我的赤诚热心跌入灰色伤心地带;再后来,为了进修,当作捷径,我拾起来,考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而,硕士的学习又令我沉浸社会学的世界,又逐渐忘记要好好爱回社会工作,连考博的专业也是远离“社会工作”的马哲专业;即便花费一年写的毕业论文,也并非是以寻常的案例技术路径为主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而是我眼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系统研究。我与“社会工作”的距离似近似远。
考博结果的公示,固然遗憾,但我的心态却有点如愿以偿。寻觅就业单位时,已经是季夏六月。多数的硕士同学们七月回校办理毕业事宜,可以轻松盘算着辛劳工作之余安居怎样的美好小窝,畅谈即将步入高楼大厦开展工作。我则是庸庸碌碌地辗转各式单位和岗位。
从入学起一直都没搞清楚我究竟适合做什么类型,适合什么单位。给一家家企业投递真实的我,面试中真实地吐露我的优缺点,没有一家企业愿意送来橄榄枝。说是没有灰心,有点假。
所以,突然闪现:我不如做回社工老本行,虽然知道可能自己不太擅长实务。什么领域好呢?我实习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特别喜好。那就从自我需求出发,我身体太多伤病了,要不就去医院吧,方便看病,也是我会比较适应的场所。我随即微信上搜索“医务社工招聘”,第一条便是我们医院公众号招聘医务社工的推文。我看到实务经验的要求,看到学历的要求,而硕士学历是可以进入聘用制。我当时不知道什么聘用制,我记得我导师好像是聘用制,反正看起来挺好的。
好的,我试一下!我记得面试之后隔了很久,期间我还收到一家学校的录用通知,才接听到医院的试工通知。我抱着未知,一番挣扎,还是出于初心——方便处理我的旧患(我也担心拖累一些工作,好在后面并无大碍,一直坚持),便答应了。特别感激医院愿意在专业方面信任我,给我这个机会。这或许是冥明中的安排,彼个所在的爷爷亦曾是医院的职工。
这就是我的先导故事。我是那届全日制硕士班上为数不多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相关岗位的,当然我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线社工。旧文中我曾介绍的“S总”也跟我同期毕业了,他当然不会转行啊!他也没跳槽。加上硕士研究生的同学,他的履历变得更加厚重和闪亮。越来越多人给他“赚外快”的机会,都接不过来,这无疑给仍在还房贷的他以经济上的舒缓。怎会离开?
2 广州三姊妹:变化中坚持
对比旧文过去了一年多,即将来到本科毕业三周年的日子,班上有的同学突然回归这个行业,有的同学又选择离开,整体从事社工行业的人数便未有明显变化。但,就像有人笑称“没钱,温饱成问题,何谈情怀和理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做社工的同学们工资待遇对比同等学历的不少同龄人们逐渐拉开,职业规划、家庭压力等问题愈需考虑。这样的情况下,广州三姊妹目前还坚持在社工岗位,三年过来还留在原来的机构。
Tookie,还是在机构承接医务社工项目驻点的那家医院提供服务,职位已升为一位主管(上面就是大项目主任),掌管三四人驻点医院社工小团队。我曾经到他们社工站办公室进行几天的学习交流,观摩了她跟服务对象的面谈过程以及日常工作细节,加之平时我会有些请教,明显感觉到短短几年她的专业工作和管理工作上成长速度非常快,完全值得现有的岗位。
Tookie历经升职后适应时期的“黑暗时刻”,来自于责任的压力飙升,狂躁不安,但这个过程于她而言是享受的,并且做出了一些让各方满意的成绩。她认为,“知足了,跟着主任混就好”,目前的阶段不会刻意追求高职高薪。
Shirley,她跟我一直的交流中,常常透露想离职和转行的念头。她在街道社工服务站也相当于一位小组长。近来,我也略有耳闻一些新政策消息,于是又问她,“最近你准备离职吗?”她回答,“我也想,我觉得我待久了一个环境我就不想换了,而且我想不到我能干什么。街道社工站项目面临终期评估,社工站未来走向涉及面临SHUANGBAI工程的影响。如果SHUANGBAI来了我就不留机构了,毕竟这样的话机构也没了。如果SHUANGBAI不来的话我好像也不知道要不要走,我现在就想着考完中级社工证再说。”
Shirley目前做的是社区板块服务,涉及家庭、青少年、长者、志愿者等领域,她自嘲“全都接触但全都不精”。关于跳槽,她笑称自己还是“半桶水”,没能力。关于留在社工行业,她说,“我只是混口饭吃,不像Tookie是真的喜欢这一行,Nana就可能也不知道做什么,做着先。”往时金句王的Shirley对这个行业没什么想呐喊的了。
Nana说,“三年走来,对这个行业会有些麻木了。”她接着总结,“三年是一个坎,已经很久了。如果找不到价值感,就很容易迷茫。”她没有正面回应这番感伤是否为她当前的心态。
Nana也在街道社工服务站提供服务,目前在机构的职位现在还停留在一线社工【机构在社工服务站设置的职级:活动助理(刚入行非相关专业),助理社工(刚入行相关专业),一线社工,主任(兼顾两个服务领域),总监(相当于站点项目大主任)】。Nana透露,她只加过工龄工资(每满一年每月工资加100元),没有接其他项目,也就没有什么额外补贴。
唯有晋升,工资上才能有较明显的变化。晋升不容易,有能力也得有岗位空缺,所以得看“别人的脸色”。我也问她,“如果SHUANGBAI真的来了,你会跳槽或是跟社工行业说再见吗?”她回应,“有跳槽或转行的想法。但要看具体的政策出台。不知道搞不搞,怎么搞。说不定是一个机会。离职考虑的东西会很多,所以很难,我不够果断。”
Nana的处境有如Shirley所言,始终带着不确定地漫步前行,寄希望于新变化。于是不难理解,即使过程总是一挣一扎,不断泄愤鼓劲,还能够出乎意料地如此心平气和地跟我讨论这些问题,毕竟她应该还是三姊妹中从事社工这一行经济压力最大的。
三人关于从事社工行业的理念相左,处境亦大不同,却齐齐继续坚守,相互鼓励扶持着。本科就读社会工作行业,毕业后继续从事这个行业,并不比如其他同学从事其他行业容易,热爱它当成事业去拼搏,或者不至于心生抵触,基于自身情况依然觉得它暂时比较适合自己,即便时常激烈批判它行业生态和工作机制至于到麻木。
3 深圳二人组:稳定过渡,随时离开
旧文提到,我本科班级有三位同学在深圳同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供职,同一家区级慢性病防治医院驻点服务。去年春节过后,“三人帮”骤变成“二人组”,他们签署的三年期劳动合同也即将到期。
Dada还没有离开,依旧是我本科班级上非常难得的从事社工行业的男同胞。他在医院中还是“慢防社工”(慢性病防治管理岗位社工),他的岗位薪酬标准跟第一年入职时一样,还是依靠医院接的相关区级项目补贴增加收入。毕业那会儿带他进来机构的师兄都辞职跑去做老师了,为什么他愿意留下来呢?
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工作时间稳定,不用“996”;工资收入稳定,现在每月平均下来有6千多,加之本身比较节俭,一年下来可以有个几万元的储蓄。安于这样时间和收入的稳定,无非是为了保证他的“考公”事业。做社工,只是一段稳定过渡。
自毕业入职以来,他便一直参加公务员考试,能从事公务员岗位是他现阶段的最高职业目标。接连受挫,他曾想过干脆辞职专心备战。可这些年工作下来并没有积攒足够的钱,可以支撑他脱产备战考试的念头。所以,他选择继续留着。规划好时间学习,省钱报班上课,工作上的文书当行测实战训练。很可惜的是,今年省考成绩出来,他距离进入面试仅一名之遥。多年努力,难求突破,打击甚大。再坚强的铁汉也遭遇崩溃,失眠,掉体重。
他从来都很独立,更不想向父母伸手,所以走出小城,来到都市。于他而言,社工目前微薄的工资根本撑不起他后续的组建家庭等人生规划,公务员才是理想职业。但很特别,他有一个愿望,即等我们同学几个都具备些经济基础时,合伙开一家社工机构,做我们想做的社工服务。
重新调整,明确目标,他决定再搏一年,看结果另做打算。这期间不出意外,还是会做社工。考虑到合同问题以及医院外来改制,他可能会跳槽到新的机构,继续为理想奋斗。
Shelly的岗位依旧是Dada同家医院的精防社工(精神病防治管理社工),也叫作精卫社工(精神卫生社工)。是上一年春节后差点也离职了,但碰上疫情,考虑到工作不好找,也就没换工作了。之后,她机缘巧合之下当上代理督导助理,紧接着也竞聘当上督导助理(相当于这家医院精卫岗人员的小组长)。所以,工资就有所上涨,多了职务补贴(相比一线社工多一千左右),但没接什么项目,所以工资就跟Dada相差不多。
她坦言,“现在比较少新政标准,宝安区几乎所有社工岗位都是旧标准。我也不知道咋就坚持下来,可能一直等着所谓的新政吧,或者觉得饭堂饭菜还行,周末双休啥的。”她同时透露,之后可能会转行,但在没找到新出路前,她大概率还是会继续在社工行业。而七八月劳动合同到期,她也有可能会跳槽。换言之,如果没有等到新政策或是新政策的实施未如她所想要的预期,遇到自己适合又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的职业和岗位就可以马上进行转换。做社工,同样是她的一段稳定过渡。
对于旧文她所提过的“这个行业发展得很畸形”,她进一步解释,“在那里,社工机构有点变成了劳务派遣中介,而岗位社工既受社工机构的约束,要交各种专业材料和行政材料,比一般劳务派遣麻烦,但又不一定像一般劳务派遣人员那样可以享受用人单位的福利。”
4 留在老家做社工:打一份工罢了
Car跟Dada同样是我本科班级中非常稀少的从事社会工作行业的男同学。Car跟旧文中的小T一样,毕业留在老家从事社工行业。他是中山人。中山的社会工作发展虽然未及广深那般体量大名气广,但从2009年开展社会工作试点工作起,社会工作发展也走过十个年头,积累了非常不错的基础。
对于为什么愿意坚持做社工这一行,Car直接列举:“其一,朝九晚五、假期稳定;其二,在中山做社工工资还行(暂时不考虑结婚的前提下,其所在的岗位十三薪,年中年末会有绩效,平均下来至少5000元/月);其三,出于个人性格,没有太强烈的上进心,自己过得舒服就好,而且没有太高的消费欲,工资够用;其四,家庭层面,吃饱自己全家无忧,父母不需要我多担心,也没有买房供楼的压力。”
对于会否继续做社工,Car只是说,“我可能也就做完今年,下一年未必继续做社工。”他对社工行业并没有特别的情怀,只是对自己负责,想着等完成中级社工师考试通过,算是给自己大学四年社工专业学习一个交代,这个时候才是正式的“社工毕业了”。
5 同学,你们还会做社工吗?
作为去年对应主题文章的续集,我想写这篇文章,一是,源起本科社工系老师在我们年级群发出邀约,写些文章让师弟师妹领略当前行业发展现状;二是,突然惊觉入职半年有多,虽然并非聘用于社工机构体系中,我亦慢慢体会到过往前人提到的社工在不同领域开展服务的不容易,过去对社工行业相当不理解的化为眼前的常态,也经常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社工服务。
就业时专业不对口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应该算是习以为常的现象。就业专业对口情况不理想或许也是越来越多高校撤销社工专业本科的因素之一。但我认为,这对于社会工作行业而言,并非有利,毕竟社会工作行业及相关岗位的专业化水平发展还非常不成熟,仍在本土化进程中,仍在在摸索规范化工作体系中。没有成熟的模板流程,非科班出身的社工要融入这套体系和提供相对规范的专业服务大概率是需要不短时间,而这类从业者流动率也不低,他们又是提供一线服务的重要部分。
形成良性循环,提升行业专业化水平,根本上还是需要这些高等教育时期接受学制化系统专业训练的人才队伍带动。这不是零零散散的“专业培训”所能培养出来的。
上述的受访者中,特别坚定坚持走社工行业这条路的能有多少?多数的他们还处于职业生涯的最初阶段,离开与不离开可能就差个发丝粗细的玻璃线,等待一个绷不住的时刻,彻底失望或是迎来曙光?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哪怕换种方式,继续走下去。社会工作的存在,是很美好的。
相关阅读
行业研习社独家稿件
作者:陈志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社工部
编辑:Susu
行业研习社|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原标题:《陈志峰丨为什么他们还在做社工?》
阅读原文